(一)散光检影原则:

    1.利用顺动光带来确定轴位,因为顺动光带有明显的边界。而逆动光带无明显的边界。
    2  中和互成直角二经线光带时一般可采用球镜片。不采采用圆柱镜片。因为圆柱镜片若错置轴位可人为地改变散光的轴位及度数,引起差错。
    (二)操作步骤:
    1.初步找出二主经线:
   大拇指将套管置于最高位进行平面镜检影。  食指徐徐旋转灯座管.先比较90°及180°经线上瞳孔内光带特徵,然后比较45°及135°上光带持徵,一般能发现有差别,并能初步找出二主经线的地位。当皮肤上光带位子主量线对,瞳孔内光带显得与皮肤光带平行而较狭。
    2.以球镜片中和一主经线上的顺动或逆动光带,而使另一主经线上出现顺动光带;
    凡属复式远视散光,见二主经线上顺动光带有区别。  应先中和度数较低的顺动光带,即较亮、快、宽的顺动光带,而另一主经线上仍出现顺动光带。  凡属复式近视散光,见二主经线上逆动光带有差别,应以凹球镜片先中和度数较高的逆动光带,  即较暗、慢、狭的逆动光带,而使另~主经线上度数较低的逆动光带由于过度中和而转变为顺动光带。凡属混合散光,应分别以凸球镜片中和一主经线上的顺动光带,以凹球镜中和另一主经线上的逆动光带。
    将上述各类散光镜架上的球镜度数减+1.00S即受检眼应戴眼镜中球镜的度数。
    3.利用顺动光带精确地测定散光的轴位:
    这是带状光检影的主要特点。各种类型的散光均可利用顺动光带进行轴位测定。操作方法有下列三种:
    (1)常规法:  使用于散光度数在+0.75C~+1.OOC(圆柱镜)者。
设受检眼属复式远视散光,水平经线上光带已被中和.垂直经线上呈顺动光带。为了精确测定散光的轴位.将套管置于最高位.光带置于垂直位90°经线上,食指稍稍旋动灯座管,由小孔观察瞳孔内顺动光带(图三)。发现在90°处显得最狭而亮,  与皮肤上光带并行。置在85°或95°时立刻出现三种现象即(1)与皮肤上光带不并行,(2)变宽(3)边界变模糊,从而确定轴位在90°而非85°或95°。

 

   (2)增效法(Enhancement):适用于散光度数在+1.00以上者。
    设受检跟水平经线上光带已被中和,垂直经线上呈顺动光带,其特徵为暗、慢、边界模糊,说明属高度散光大拇指宜将套管慢慢下移,使瞳孔内垂直光带变狭、变亮。下移程度以瞳孔内光带显得最狭、最亮为准。此时大拇指固定套管不使上下移动,食指稍稍旋转灯座管,使光带偏向85°及95°,进行散光轴位测定,此法称“增效法”。
    (3)前倾后退法(Approachingand receding):适用于散光度数<0.75 C者。
    设受检眼水平向经线上光带已被中和,垂直经线上呈顺动动光带,特徵为宽、亮、快,几乎充满瞳孔领域,边界不够清楚,不利于测定散光轴位,若将推板下移,并不能使光带变狭。此时检影者身体逐渐前倾,缩短与受检眼间距离,能使各经线上光带变狭,容易显示出散光轴位的边界。食指稍稍旋转灯座管,使光带偏向85°及95°进行散光轴位测定。然后检影者身体逐渐后退,见各经线上的顺动光带逐渐变宽,水平向光带首先充满瞳孔领域达中和点。再次说明有轻度远视散光,轴位在垂直位。这样利用检影者前倾后退米鉴定轻度散光的存在及其轴位的方法称“前倾后退法”。
    4.以凸球镜片来测定散光度数:
    套管置于最高位。皮肤上光带置于散光轴位的经线上,以凸球镜片放在镜架上单独中和此经线上的顺动光带,将镜架上所得的度数减去镜架上一主经线的度数即柱镜的度数。
    兹举例说明各步骤:
    例1  复式远视散光:设检眼应戴眼镜  为+1.00S⌒+1.00C×85°。操作时套管居最高位,检影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有区别,垂直光带较暗、慢、狭,水平光带较亮、快、宽,估计主经线在垂直及水平位。待+2.00 S置于镜架后,见水平经线上顺动光带已中和.垂直经线上仍有顺动光带。于是食指置光带于垂直位,稍向二侧旋转,发现光带置于85°时瞳孔内光带显得最狭、  最亮.与皮肤上光带完全并行。光带置于80°及90°时,见瞳孔内光带变宽。边界模糊且与皮肤上光带不蓝行。于是光带置85°上,增加凸球镜度数单独中和85°上的顺动光带。得+3.00S。散光度数应为+3.00S减+2.00S=+1.00S。受检眼应戴+1.00S⌒+1.00C×85°。
例2复式远视高度散光;  设受检眼应戴眼镜为+1.00⌒+2.50C×93°。操作时套管居最高位。检影时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有区别,垂直光带显得较暗、慢、边界不清,水平光带较宽、亮、快.估计主经线在垂直及水平位,待+2.00S减+1.00=+1.00S。此时垂直向仍有顺动光带.显得较暗、慢、边界不够清晰,不利于测定轴位。于是大拇指将套管稍向下移,  直至瞳孔内光带变得最狭.最亮为准,大拇指同定套管不使上下移动.光带置于垂直位,食指稍向二侧旋转测得轴位在93°。套管返回最高位,  以凸球镜单独中和93°上顺动光带得+4.50S,散光度数应为+4.50减+2.00=+2.50C,受检眼应戴+1.00S⌒+2.50C×90°√
例3  复式远视低度散光:设受检眼应戴眼镜为+1.00S⌒+0.25C×90°。检影时见各经线上均呈顺动光带,但区别不明显,待+2.25S置于镜架上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显得亮、宽、快.几乎充满瞳孔领域,不易分辨光带的少量区别,若将套管下移并不能使光带变狭。此时检查者将套管置最高位,身体前倾缩短与受检眼问距离,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相对地均变狭,垂直向顺动光带较水平向光带更狭些,说明有少量散光存在,轴位估计在垂直位。光带置垂直位,食指稍向二侧旋转,测得轴位在90°,然后身体渐渐后退,见各经线上顺动光带均相对地变宽,水平经线上顺动光带首先充满瞳孔领域达中和点,进一步说明轴位确在90°。结合“前倾后退法”,分别以凸球镜中和180°及90°上顺动光带得+2.00及+2.25S,故知受检眼应戴1.00S⌒+0.25C×90°。
    例4  复式近视散光:设受检眼应戴眼镜为-2.00S⌒-1.00G×170°。套管置最高位。检影时见各经线均呈逆动光带,但有区别。待-1.50S置于镜架后见水平向逆动光带已被中和,垂直线经上逆动光带转变为顺动光带。说明垂直经线上的逆动光带较弱,已被过度中和。球镜度数应为-2.00S减+1.00S=-3.00S。食指置光带于垂直位稍向两侧旋转,  利用此顺动光带进行轴位测定,发现当皮肤上光带位于80°时瞳孔内光带最狭最亮,与皮肤上光带完全平行,从而确知二主经线应为170°及80°。  使用凸球镜片中和80°上的顺动光带,得+1.00S,  故知受检眼应戴-3.00S⌒+1.00C×80°。转化为-2.00S⌒—1.00C×170°。同理.若散光度>-1.00C,可结合“增效法”。若散光度<-0.75C,  可结合“前倾后遐法”进行轴位测定。
    例5  混合散光:设受检眼应戴眼镜为-2.00S⌒+5.00C×85°。套管置最高位检影时见垂直向光带呈顺动,水平向光带呈逆动。  应分别以凹球镜中下11水平向的逆动光带;以凸球镜中和垂直向的顺动光带.先中和顺动光带并找寻轴位。套管置于最高位,见顺动光带较晴、慢、边界不清。将套管逐渐下移,直至瞳孔内光带显得最扶、亮止。大拇指固定套管,不使上下移动。食指稍向二侧旋转,得测散光(+)轴在85°而非90°,故知(-)轴应在175°而非180°。套管返还最高位,以凸球镜中和85°轴位上的顺动光带,得+4.00S,屈光度应为+4.00减+1.00=+3.00C×85°。以凹球镜单独中和17S。轴位上逆动光带,得-1.0OS,屈光度应为-1.00减+1.00=-2.00C×175°。故被检眼应戴-2.00S⌒+5.00C×85°。
    5.现象解释
    (1)为何测定大于+1.00C散光轴位时使用“增效法”能使光带变狭?
    当套管由最高位下移,使射人光束附合射出光束浆散度时,灯丝的象就正确地落在受检眼的视网膜上,  从而在其共轭焦点即受检眼的远点处呈一狭而亮的光带。检影时足由受检眼的瞳孔内来观察远点处光带的宽度。光带的宽狭不仅决定于灯丝的象是否正确落在远点上,还决定于远点离受检眼的距离。大于+1.00C散光度的远点位于受检眼的后方1公尺距离内。散光度越大,远点越接近受检眼,远点处的光带放大率就越小。借用“增效法”测定高度散光轴位时,可使远点处原来呈暗、慢、狭的顺动光带变得亮而更谈,有利于精确测定轴位。
    (2)为什么精确测定<+0.75C散光轴位时不能使用“增效法”,宜使用“前倾后退法”?
<+O.75C散光的远点离受检眼较远,位于眼球后方1.33公尺距离以外。远点上顺动光带的放大率极大。使用增效法时套管下降度极小。即使射入光束附合射出光束,瞳孔内光带仍显得很宽几乎充满甚至出瞳孔领域,(图四)不能使它变狭,不利于测定轴位。此时应采用前倾后退法来增加检影眼一观絮范围。当裣影眼趋近受检眼,虽瞳孔直径未变,瞳孔内的视野范围却增加了,相对地使顺动光带显得较狭使边界明确,有利轴位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