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检影时的反光运动容易辨别,反光的边缘应尽可能明显易认,反光运动也应较缓慢,以下两种参数可满足上述目的。

 

1、尽可能应用小窥孔 当接近中和时,反光将聚焦或接近于检影者的眼睛,因此,落在检影者网膜上的像是离焦的,通过缩小检影镜的窥孔,势必也将减少该像的模糊度,并可使像的边缘较锐利清晰。不过,缩小窥孔也就减少了反光的亮度。目前已有检影镜设计了一系列可由检影者控制的可变窥孔,这样就允许检影者的较亮的反光和反光边缘锐利清晰这两种情况中做出选择,如果被检者屈光媒介不清,就选择较大的窥孔以获得较亮的反光;而当被检者为正常屈光媒质,而反光也较亮,可选用小窥孔以获得较高的敏感性。

 

2、将直接光源置于靠近平面镜处 这样可产生两种效果。首先,可减缓反光运动的速度,镜面转动时,直接光源的运动量与其离开镜面的距离成正比,其次,接近中和时,落在被检者眼睛的光源像将较锐利,从而将产生锐利易认的反光。另外,保持较小的眼底光斑,也将有助于认清反光运动,该效果可通过利用较小的光源来获得。实际上,具有单丝灯泡的带状光检影镜比相同大小点状检影镜的光源要更小,从而也更容易满足保持小光斑的要求。

 

检影法的误差

 

许多学者已经对检影验光和主观验光结果的差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不同与年龄有关。在年轻组,检影验光比主观验光的结果更趋于正值;在老年组,情况恰相反,检影验光结果比主观验光结果更趋于负值。四种原因可能导致了这两种验光方法之间的差异。

 

1、对准效果 做检影检查时,实际上患者的视线不可能精确地位于视轴,即屈光度误差有可能是由于未对准被检者中心凹验光所致。但有也有研究认为,只要未出视轴外10°,误差是很小的。

 

2、球差 主要由于角膜的周边曲率较为扁平所产生,事实上眼睛的球差是很小的,因此,其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很小,不过,球差会产生被检者瞳孔中央的反光与瞳孔周边反光运动不一致这样一种现象。

 

3、色差 由于视网膜的反光颜色为红色,因此检影方法将比应用白光的主观方法得到更远视化的结果。但色差也仅能说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的部分原因,并不能说明这种不同与年龄有关。

 

4、反光部位 一般假设检影时反光的部位在视细胞层,事实上,如果反光发自视细胞层的前面,则产生较正的结果;如果反光是由视细胞层的后面产生,则获得近视性误差。一般认为,在视网膜内有两层作为主要的反光层,即内界膜和Bruch膜,有研究指出年轻人的反光主要来自内界膜,因为该层位于视细胞前面,故多产生远视性误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这层产生的反光成分逐渐减少,到了老年阶段,反光主要来自Bruch膜,故多产生近视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