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

  有近视眼的人,远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看几米以外的景物朦胧不清,到商场去,看不清陈列的商品和标价牌;走在路上,辨认不清对面走来的熟人,不与人打招呼,被人认为摆架子不理人;学生看错黑板上的习题,做错作业。凡此种种,令近视者苦恼不堪。要走出这朦胧的世界,唯有配戴眼镜。至于戴眼镜不方便,不好看,这些顾虑应该打消,戴眼镜是为了矫正视力缺陷,减少眼睛疲劳,戴一些日子就习惯了,也没有什么不好看。

二)角膜塑形(ok镜)治疗近视

  角膜塑形技术(orthokeratology)是近几十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手术治疗近视的方法,通过配戴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来增大角膜表面曲率半径,达到减低角膜屈光度的目的。随着RGP镜片的更新换代,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快速性进一步提高。

  1、发展历史

  40年代末,美国眼镜师Kevin Tuohy用聚甲基丙烯甲酯(PMMA)制成了角膜接触镜,配戴时镜片要比角膜少1——2D的屈光度,以保证泪液流经角膜与镜片之间,起提供氧气冲刷代谢物的作用。但由于透气性较差,当患者取下镜片换上原度数框镜时,出现了视物模糊现象。Newton Wesly博士认为原因之一是较角膜屈光度小的镜片使角膜中央变扁平了。这一现象导致了角膜塑形的发展。随后,Charles May和Stuart Grant博士等创立了角膜塑形技术。当时,他们用的是一种PMMA制成的圆形大直径(10mm).大光学区(8.4~~8.6)的May-Grant镜片,这是第一代镜片。由于透氧率(DK值)低,每次戴镜时间短,治疗时间长达18个月,平均只能减少1~2D,而且每变化1D就要换镜片。到六十年代,已有相当数量的近视患者获益于这一技术,也包括一些圆锥角膜患者。随着材料工业与接触镜工业的不断发展,1971年Leonord Seidner博士开发了第一批硅醋酸盐RGP镜片,使RGP的透氧率较PMMA明显提高,DK值过100,每次戴镜时间明显延长。1989年,Richard Wlodyga博士与Nick Stoyan运用逆几何学创立了速效角膜塑形技术。这是一种不规则几何镜片,分基弧,次级弧,周弧三部分。他们认为,如果镜片后面的次级弧较基弧陡,可加速角膜形状改变速度。该方法使治疗时间缩短为2~6个月。期间也需要换镜片,平均能减少1~3D,角膜塑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随之提高,这是第二代镜片。1996年,美国验光师Reim在第二代镜片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专利的Dream Lens,即第三代镜片分光学弧,配戴弧,线弧和周弧四部分。光学弧比角膜中心少3~6D,紧贴角膜,其他弧的参数根据光学弧来计算。配戴弧较陡,使镜片中心固定较好,线弧与旁中央角膜平行,周弧比线弧平坦,以便泪液流经镜片。

三)其他方法

  多少年来,治愈近视、摘掉眼镜,成为广大因近视而戴眼镜人们的迫切心愿,盼望着近视的克星和福音的到来,圆一个摘掉眼镜的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迎合家长和青少年渴望摘掉眼镜的心理,使那种称之为有效率高达95%以上的治疗器具和药物不断应运而生。曾经试用治疗近视的方法有针灸疗法,梅花针法、耳针、电针、低频电流法,超声波法和穴位激光照射法等。这些疗法在对近视的预防和假性近视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真性近视没有确切肯定的疗效。近年来无数从事于眼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和药学专家对近视眼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研究,配制了一些治疗近视眼药物,如夏天眼药水、1%地巴唑眼药水、丹参眼药水、红花眼药水、近视眼1号、2号眼药水等。这些眼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睫状肌痉挛,对轻度近视眼,特别是青少年近视眼和假性近视眼有一定疗效,使一部分病人的视力得以提高,但疗效不巩固。总之药物治疗近视眼的效果目前还不能令人满意。至于磁疗眼镜、视力保健仪、视力保健器、视力矫正仪、理疗镜、眼罩、神镜等近视治疗器具可谓品种繁多,广告频频见于各种宣传媒介,其广告词极为夸大,更有甚者,有的还冠以国家专利,煞是诱人。使许多抱着试试看心理的人落了个搭钱又搭时间,最后还得戴着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