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开阔的操场、空地越来越少,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放学后结伴玩耍的孩子越来越少,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越来越多。于是,我们身边的“小眼镜”也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镜片越来越厚。导致这种状况的产生,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休息时间过少固然是重要原因所在,但是,当孩子在视力出现异常的时候,家长在对近视的认识中存在的误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国近视患儿在发病初期多是由于调节痉挛导致的假性近视 !
  近视按发病机理可以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性近视,假性近视是由于眼球的调节紧张所致,是一种功能上的异常,而真性近视则是眼球的前后径延长所致,是一种结构上的异常。
  我国近视患儿在发病初期多是由于课业负担太重、或是不加节制的看电视、用电脑等近距离用眼过度导致调节紧张的假性近视,在这一阶段,只是一种功能上的异常,这时视力下降的状况是可以逆转的。


  给假性近视孩子配戴眼镜会使假性近视转为真性近视 !
  有统计显示:16岁以下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一多半是含有假性近视度数的混合性近视,而且年龄越小,假性成分所占比例越大。学生期,特别是小学生的近视,假性近视的程度更高。这种由于“近距离用眼过度”导致睫状肌的调节痉挛所致的看近不清的症状,只是眼球调节功能上的异常,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及时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再配合缓解眼肌疲劳的治疗方法,使睫状肌疲劳、痉挛的状态得到缓解,视力是完全可以恢复的。相反,如果这时误将假性近视的度数当成孩子的近视度数,仓促地给孩子配戴眼镜、或是将真性近视的度数和假性近视的度数加在一起,配戴过度矫正地眼镜,对孩子的视力发育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假性近视迅速转化成真性近视,并使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


  这时的正确做法是:到正规的眼科医院,进行散瞳验光,检出眼睛真实的屈光度数,合理配戴眼镜。如果散瞳验光后,近视度数消失了,就说明孩子患的是假性近视,如果散瞳验光后,近视度数减少了,那么减少的那部分度数就是假性近视导致的度数。
  假性近视既然不是真正的屈光不正,就不能用戴眼镜的方法去矫正。因为假性近视是由于看远时睫状肌痉挛,调节没有放松所致。并不是眼球的前后径延长所致。因此,近视镜(凹透镜)导致入眼光线进一步发散,因此会引发眼睛的进一步调节,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本来就调节紧张的假性近视又加重了调节负担,于是促进了眼睛疲劳和近视度数发展,假性近视反而变成了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不能通过睫状肌麻痹剂治疗
  这一论点已经得到了动物实验的验证:例如阿托品与毛果芸香碱的对比实验。
  有人把兔分两组,一组兔长期滴用或结膜下注射阿托品液,1年后眼球的前后轴变长,睫状肌萎缩,巩膜变薄趋向近视化。用毛果芸香碱的组无此改变。另有人猴做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由此可见,目前有人用放松调节的药治疗近视眼,短时间由于放松了调节使视力提高、降低屈光度是可以的。但长期滴用反而可促进真性近视眼的产生和加得。因调节是种功能代偿,是为的看近时把物像给你调到视网膜上叫你看清的,放松调节的药都是抑制或麻痹调节的,眼球这一功能代偿没有了,当然看近就得激发结构代偿,即眼球的前后轴变长,变长后又不能缩回去,就成真性近视眼了。


  假性近视不积极治疗会很快转化为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不能仓促戴眼镜不代表假性近视就不需要治疗。任何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前面也谈到:孩子的眼球正处于发育阶段,对环境的刺激是很敏感的,初期由于用眼过度导致睫状肌痉挛,这时及时解决是可以恢复视力的,但如果不良环境因素始终存在、视疲劳不断加重的话,假性近视就开始向真性近视转变,在青少年近视中占绝大多数的混合性近视就是这样一个从功能异常向结构异常演变的过程,而近视度数不断加深的过程就是混合性近视中假性成份不断转化为真性度数的过程。真性近视的形成自然伴随着眼轴的延长,而眼轴的过度延长又会导致眼底并发症的出现。


  因此,眼科学界提出了“治假•防真•防重”的近视防治原则,

        即:积极治疗假性近视;

               防止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的过渡;

               防止严重眼底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