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度近视眼镜,大家普遍认为就是采用折射率高的镜片做成的眼镜,但实际中真的是这样吗?据很多高度近视朋友反映:其在所在地实体店和相关医院配镜机构配制的高折射率1.74、1.90镜片(统称超超薄镜片),有的还是国际知名品牌(例如:*司、*视路、*雅等等),真的不尽如人意,一点也看不出其超薄在哪里,难道这就是高价格高档次的超薄眼镜?不知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和感触?

       最近还有个别所谓的”有识之士“声称:“高度近视超薄眼镜没什么,特别是碧波眼镜就是噱头,其实就是找个“折射率较高的镜片+玻璃镜片+小镜框=超薄眼镜”。在此笔者要请问你:你确定是这样吗,就这么简单?这位”有识之士“你真的了解碧波眼镜吗?真的只要采用高折射镜片(玻璃片)+小镜框就可以做出高度近视朋友理想的超薄眼镜吗?如果你只是说说,笔者纯当开玩笑;如果是居心不良,恶意中伤,我觉得你这样讲话是不负责任的。碧波眼镜是享有专有商标品牌和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的,我们名誉和权力是受法律保护的,在此我们完全可以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如果高度近视超薄眼镜真如你所说的,那也太简单了,那么大家都可以来试试高度近视超薄眼镜这块细分行业。或许更有发展前景。

      想要做好高度近视超薄眼镜这一块细分行业,如果没有长期的制镜案例数据积累(上千副高度近视超薄眼镜制镜案例数据)、专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专业经验的积累、统计和校核(成功经验+失败经验吸取)、相关仪器更进的先进度和改进提升、以及技术人才的不断后续学习提升和培训总结,光靠所谓的“高折射率镜片(玻璃片)+小镜架”,就可以做出超薄眼镜,那也太天方夜谭了,也许碰巧会做出一两副相对薄点的眼镜,但是遇到特殊疑难情况如何操作?是不是黔驴技穷,束手无策?比如:S-1350度,C-350度,轴位165度,双眼远用瞳距72mm,采用镜框48-17-138的型号镜架+(树脂折射率1.74镜片和玻璃折射率1.90镜片),边缘厚度分别大概是多少毫米?眼镜制作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问题在技师制镜时需要尤其精细控制和把握?镜片边缘是否要打磨?打磨的尺寸是否有标准?玻璃镜片是否会产生崩片和中心碎裂?高折射率镜片制镜碎裂损耗高不高?万一做坏2-3副高折射率、高成本镜片是否有承担责任措施?用户自备50-18-140高端镜架是否可以做这个屈光度?假如用户-3000度的近视,具体要选择多大的镜框?是不是越小越好?如果镜框太小,用户脸型太大戴不上该怎么办?超薄眼镜圈层可以控制吗,是否可以减少点,为什么采用相关镜框侧面圈层会这么明显?小镜架真的就可以适应所有的高度近视朋友吗?镜片车房磨制时可否结合镜架参数提前设定和校核?镜片的基弯与磨制屈光度之间的关系有讲究吗?镜片做美薄工艺技术处理时,对于可视圈与光度值是否有标准控制?镜片镀膜工艺如何操作吗?等等,相关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相信“有识之士”你看完这些问题后,还会相信那么简单?

      理论只有与实际结合后,才能不断提升,不是“有识之士”所谓的个体工商户不能掌握先进超薄技术,而是关键需要实际的“人”去不断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并坚持积累,实践模拟与创新。你难道不知道“技术就是一层纸”的行业术语吗?捅破后就是真相大白的,简单的,但是关键你能持之以恒的坚持这个简单的技术10年以上吗?比尔盖茨windows技术可以的、马云的B2B技术也可以的、李彦宏的百度查找算法也可以的,还有很多很多……

       啰嗦一大通后,有点语无伦次,大家多包涵。主要是想说明一下,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人”去做,不是“有识之士”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达到的。谢谢大家!草根网络视光师:张碧波敬上!

       今日附带推荐一款超薄高度近视眼镜经典作品:

       高度近视屈光度(S-1350度)

       超薄眼镜配置:BIBO系列超薄1.74树脂(翡翠膜)高度近视专用镜片+精致时尚板材镜架社会职业白领、职业青年、教师、会计师、证券分析研究师等等朋友选择配制)

      超薄眼镜主体特征:

      超薄眼镜边缘厚度控制在:(5.6-5.8mm);

      超薄眼镜整体重量:20.7g鸡蛋重量是50-60g),比半个鸡蛋还轻巧;

      超薄眼镜正面、侧面视觉效果:模特佩戴正面、侧面视觉效果相对较协调柔和,正面无明显边缘圈层堆积,侧面圈层属于正常范畴,可媲美普通眼镜-600至-700度左右薄厚度效果。

      技术评价:该副超薄眼镜采用纯进口制镜仪器进行专业规范的作业SOP,技师具备上千副超薄高度近视眼镜制镜经验,专业技术工艺发挥的游刃有余,眼镜整体效果良好,正面和侧面外观完全看不出是-1350度左右的高度近视眼镜,比较适合社会职业白领、都市青年、会计师、教师、证券分析研究师等等朋友选择配制。值得好评!

      作品细节图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