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近视的高发地区,高度近视所占比例的不断升高,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发病率的大大提高。目前,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中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症已经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视近活动是青少年近视中研究最多、较为确切的一种环境影响因素。然而,长时间视近负荷导致近视发生的具体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目前普遍认为光学离焦是近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许多研究发现近视患者相对于正视者或远视患者存在更大的调节滞后。因此,学者们猜测在长时间的视近工作过程中,这种幅度虽小但持久的调节滞后实际上就造成一种远视性视网膜离焦信号而被视觉系统识别,并反馈调控眼球代偿性异常生长,眼轴伸长,最终导致近视发生、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反应在青少年近视早期的作用,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研究视物距离以及光照、视标内容以及背景颜色对青少年近视早期调节反应的影响,以探讨这些环境因素对调节反应的影响;第二部分,观察渐进多焦镜片对国人青少年早期近视发展的影响作用(渐进多焦点镜相比单光镜,是否更有效控制近视发展?渐进多焦点镜的最佳适应症是什么?渐进多焦点镜是否安全?适应性如何?),探讨提高调节准确度、减少调节滞后对早期近视的控制作用。
      第一部分视觉环境对青少年近视早期调节反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阅读距离、环境照度、视标内容以及背景颜色对青少年近视早期调节反应的影响,探讨这些视觉环境因素变化对调节反应的作用。 对象和方法:在屈光门诊招募7~13岁近视儿童,性别不限,要求被检查者球镜范围-0.75~-3.00D,散光<-1.50D,屈光参差小于1D,单眼最佳矫正视力≥1.0,眼压正常,无斜视和其他眼疾。研究对象配戴其最佳矫正试戴镜,利用SRW-5001K自动电脑验光仪分别对其在注视6米、1/2米、1/3米、1/5米的不同距离,173Lux和5Lux不同照度,简体中文、简单图形视标,以及红、蓝不同背景视标条件下的屈光状态进行测量,最后利用我们开发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实时保存并计算调节反应量。
      结果:一共对216名广州市近视青少年进行了测量,平均年龄10.97±1.56岁,其中男性占52.2%,女性占47.8%,他们平均球镜度-1.96±0.67D,散光平均-0.32±0.27D,平均两眼屈光参差0.23±0.21D。 (1)注视6米、1/2米、1/3米、1/5米的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19±0.44D、0.67±0.41D、0.75±0.55D、0.93±0.57D(p<0.000): (2)在1/3米处注视文字视标,在173Lux和5Lux照度下的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79±0.35D和0.90±0.33D(p<0.01): (3)在1/3米处注视图形/文字视标,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71±0.37D,0.78±0.29D(p<0.05): (4)在1/3米处注视红色和蓝色背景近用视标的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65±0.47D和0.79±0.49D(p<0.01)。 结论:阅读距离、环境照度、视标内容以及视标背景颜色均能影响调节反应的大小,近距离视物较远距离视物、昏暗照明(5Lux)比标准照明(175Lux)、简体中文视标较简单图形视标、蓝色背景视标较红色背景视标均使调节滞后增加。这种调节滞后可能通过形成程度不等的离焦状态,影响屈光系统的发育,并最终导致近视的发展。
      第二部分渐进多焦镜对国人青少年近视早期发展的影响作用:一年临床报告目的:研究渐进多焦镜片对国人青少年早期近视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提高调节准确度、减少调节滞后对早期近视的控制作用。
      方法:招募178名7~13岁的广州市近视儿童参加为期两年的前瞻性双盲临床试验,要求双眼近视,近视等效球镜度-0.75~-3.00D,散光≤1.50D,双眼屈光参差<1.00D,无显性斜视以及无其它眼科疾病,眼压正常。随机分为单光镜与渐进多焦镜(+1.50D下加)两组进行,以近视改变量、眼轴长度以及隐斜为主要观察指标。采用严格按照眼镜使用方法的患者数据,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共有164名患者(失访8%)完成一年的随访,145名患者(占88%)严格按照规定的戴镜方法,其中男性72人,女性73人,基线年龄10.96±1.56岁,等效球镜-1.78±0.71D,视近隐斜-1.28±5.36△。
     一年随访显示:
     1)近视改变量:单光组与渐进多焦镜组分别是-0.76±0.40D和-0.63±0.36D(p=0.049),其中镜片种类(p=0.010)和视近隐斜状态(p=0.027)是两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
     2)眼轴长度改变量:单光组与渐进多焦镜组分别是0.48±0.34mm和0.35±0.39mm(p=0.039),其中镜片种类组别(p=0.013)和性别(p=0.039)是两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
     3)渐进多焦点镜组中,近隐斜状态(p=0.001)以及用眼负荷(p=0.025)是影响近视改变量的两个因素;
     4)渐进多焦点镜对远隐斜(p=0.425)、近隐斜(p=0.305)的影响,与单光镜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镜片的适应性差别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6)。
     结论:第一年的临床观察显示渐进多焦镜片相对单光镜具有一定的延缓近视发展作用,这种作用在内隐斜近视患者和视近负荷较大者更为明显;渐进多焦镜片与单光镜片相比,具有相同的安全性以及适应性。然而,渐进多焦镜的更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 蓝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