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功能主要是维持患者视物的清晰,调节功能的下降,势必意味着调节范围的减小、调节近点远移,因此使视近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阅读需求。所以调节功能的状态 ,直接影响着被检者的视觉质量,因此调节功能的测定是视功能检查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双眼视检查中,调节功能测试应包括调节广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的检查。
调节测试的内容 | |
调节广度 | 移近法 |
镜片法 | |
调节滞后 | MEM检影 |
FCC实验 | |
调节灵敏度 | +/-2.00的翻转拍 |
正负相对调节 | 负相对调节 |
正相对调节 |
1、调节广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的测试 |
---|
调节广度即指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以屈光度表示,测试方法有移近法和镜片法,另外还可以按照年龄从DONDER’S表查出和根据HOSTETTER公式计算求得:
1)
2)、
4).公式:Hofstetter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提出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2、调节滞后的测定 |
---|
1)FCC试验(Fused Cross Cylinder)又称十字视标试验:
原理:FCC试验是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患者的调节状态,调节超前亦或调节滞后,也经常应用在确定老视患者的试验性下加光。所谓调节滞后是指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1/0.4=2.5D,而如果患者动用的调节力为2.0D,此即为调节滞后0.50D;若患者动用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0.50D。
测定方法:
1、双眼视窗内设置患者习惯的远用处方镜片或刚刚完全矫正后的远用视力镜片,并保证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距。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2.5D)。
4、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条栅视标(如图2-2-1示)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加大,以致测试结果无意义。)
![]() | ![]() |
---|---|
图2-2-1 | 图2-2-2 |
5、旋转附属镜片旋钮,使+/-0.50D的交叉柱镜同时位于患者双眼视窗之内。(此交叉柱镜的负轴位固定于90О,正轴在180О,点光源通过这样放置的交叉柱镜形成前后两条焦线,第一条焦线横线在前,第二条焦线竖线在后,如图2-2-2)
6、嘱患者通过此交叉柱镜观看十字条栅视标,并报告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
对调节力足够的人而言,为保持物像的清晰,所动用的调节应使两条焦线形成的最小弥散圆成像于视网膜上,使横焦线位于网膜前,竖焦线位于网膜后,使调节反应等于调节刺激2.5D,患者感觉横竖线的清晰度相同;若患者反映竖线较横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前,竖线靠近网膜,横线远离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大于调节刺激属调节超前;若患者报告横线较竖线清楚,说明弥散圆落在网膜之后,竖线远离网膜,横线靠近网膜,反应出患者的调节反应小于调节刺激属调节滞后,患者近距离阅读可能会出现问题,需补偿下加光。当出现调节滞后时,继续进行第7步。
7、当患者反映横线较竖线清晰时,以+0.25D为一档逐渐在双眼前增加正镜片,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
假设增加+1.0D的正镜片以后横竖线同样清楚,说明患者调节力滞后1.0D,患者所能动用的最大调节力为2.5D-1.0D=1.5D。按保留1/2调节力方能保证用眼舒适的原则,可计算出老花患者的试验性近附加add=2.5D-1/2x1.5=1.75D
2)动态视网膜检影(MEM实验)
目的:动态视网膜检影有助于估计调节反应。
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将合适的动态视网膜卡片固定于检影镜上
(3)、调整照度为患者习惯使用的亮度
(4)、沿水平方向进行视网膜检影
(5)、记录结果
注意:在被测眼前增加镜片时一定要快,因为长时间在眼前放置镜片会改变调节。
正常值:+0.25D-+0.50D
3、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on facility) |
---|
目的:评估调节的灵敏度
![]() | ![]() |
---|---|
2-2-3 调节灵敏度测定法示意图及所用设备 |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患者配戴偏振眼镜看Bernel#9 Vectogram视标(偏振视标如图2-2-3),视标放置在40厘米处
(3)、确定双眼未被遮盖,令患者通过+2.00DS的镜片,开始计时,一清楚时即翻转至—2.00DS,记录60秒内翻转的环数和有困难的镜片,一环包括+2.00和—2.00。
(4)、如果患者未达到标准值,则移走偏振镜和偏振视标,遮住患者的左眼,重复第三步,记录结果;然后遮盖右眼,重复第三步,记录 (5)、标准值
年龄 | 标准值(双眼): | 标准值(单眼): |
6岁 | 3.0cpm | 5.5cpm |
7岁 | 3.5cpm | 6.5cpm |
8-12岁 | 5.0cpm | 7.0cpm |
13-30岁 | 8.0cpm | 11.0cpm |
30-40岁 | 9.0cpm |
(6)、结果分析: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如也不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
4、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 |
---|
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态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或减小的能力。NRA/PRA的测定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加光的方法之一。
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
(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
(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NRA)的量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1.75D,NRA=+2.00D,PRA=-2.50D,则患者最后处方为+1.75+(-0.25)=+1.50D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
(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
(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
(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
(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NRA)的量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